(资料图片)
原标题:马拉松要跑出综合效益
城市里熟悉的味道回来了。这里不仅有逐渐升腾的烟火气,还有日益浓厚的跑马热。近期,南京、上海、北京等多地纷纷鸣枪起跑,马拉松赛事升温之势明显。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长,伴随健康需求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健身运动。经济学上有“马拉松周期”的说法,就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583万人,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纵观全球,世界田联公布得到其认证的2023年马拉松赛事共238场,其中中国赛事多达67场,高居全球第一位。“跑马”人群逐渐壮大,刺激了旺盛的赛事需求。
光是跑者置备行头就需要一笔开销,此外,马拉松赛事还可以直接拉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消费。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参与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为例,有来自广州的跑者说,“借着这次机会,拿出2万元带母亲在北京游玩一周”。又如,今年的江苏无锡马拉松,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带动作用,为周边产业创造效益达1.95亿元。
马拉松能够“一马当先”,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一场马拉松,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一座城市,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生动名片。无论是通过“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还是无锡、盐城等地,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所投射出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丰富人民的文体生活,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赛事,各地都不愿错过这块“蛋糕”。
不过,“热潮”涌动之下,各地也不可盲目跟风,要评估风险、成本等各种因素,让马拉松“跑出”综合效益。首先,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安全第一”都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其次,举办马拉松不应为了办赛而办赛,最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有句名言说得好,“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像马拉松这样的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马拉松不应只求“快”,掌握合适“配速”,城市活力才能尽情释放。(年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