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
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它是指个体受到他人或群体影响,放弃自己的信念或决策,做出与他人或群体一致的行为倾向。
根据影响因素可将从众分为 信息化从众和规范化从众。
研究者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包括个体因素、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但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关于思维倾向和从众的研究还较少。
从众的过程是个体决定是否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即行为决策过程。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反思思维和理性思维,可能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信息来源可信度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个体在高可信度参考信息情境中更可能发生从众行为。
然而不同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在不同可信度反馈信息情境中会表现怎样的从众行为还不清楚。
研究主要采用 JAS范式 探讨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对两种不同从众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实验采用2×2被试间设计,通过椅子新颖性评价任务考察了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对信息化从众行为的影响,以被试的决策改变率作为衡量从众的指标。
结果发现: 信息来源可信度的主效应显著,个体在高可信度反馈信息条件下比低可信度参考信息条件下的从众倾向更高。
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主效应以及其与信息来源可信度的交互作用未达到统计显著。
已有研究的不足
(1) 不同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在不同反馈情境中的从众倾向有待考证。
过去几十年里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探讨从众的原因上已得出了较多有价值的结论性成果。
但对于影响从众的思维倾向的关注较少。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个体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批判性思维倾向作为个体特征,可能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不同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在相同可信度反馈情境中或者相同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个体在不同可信度反馈情境中的从众倾向如何,还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
(2) 缺乏比较信息化从众和规范化从众的实证研究。
虽然二者的区别已被众多研究者接受,但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对两种不同的从众行为进行比较,信息化从众和规范化从众影响机制的区别有待进一步探究。
从众涉及到个体的决策,感知—价值的决策模型认为, 个体感知和价值判断是决策的基础,个体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并对他人的决策信心进行评定。
再对参考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估计和确认,来达到对环境的一种准确估计, 当对环境进行了准确评估后,个体又会考虑从众带来的利益。
是否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会通过综合个人感知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各自的利益权重,最后做出决策。
在面对不同可信度信息时, 个体会有不同的决策行为,当信息来源被视为高度可信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从众。
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可能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然而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在不同从众情境中会对个体造成怎样的影响还不清楚。
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对不同从众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 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对信息化从众和规范化从众影响不同。
实验一中,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但在实验二中, 即使面临高可信度反馈信息和群体规范的双重压力时,高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也不轻易做出决策改变。
以往研究普遍认为, 个体在面临群体压力时选择从众,不表达自己真实的判断和决策 ,这可能不利于群体客观决策和创新想法的产生,阻碍群体发展。
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在相同情况下, 高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从众程度更轻,有高可信度信息做参考时,也不会轻易随大流。
实验二再次判断任务时,让被试看其他三名小组成员首次判断的答案,这会对小组成员造成压力,但高低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表现出不同的从众倾向,这可能是由于:
(1) 个体本身认知方式的差异所导致。
具体而言,对于高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反省、理性分析和推理的批判性思维,对自己思维有更多的监控、调节、批判和反思。
在规范化从众实验中, 当接收到反对性观点时,高批判个体对反馈信息的可靠性及客观信息会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评估。
即使面对高可信度信息,也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 敢于反对权威,坚持自我,不会轻易认同他人的观点。
而低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被试渴望小组其他成员接纳自己,潜在地夸大了参考信息的价值。
即基于从众能融入群体的动机,在人际互动中做出妥协,以避免由于自己的“特立独行”造成人际冲突等不良后果,因而选择从众。
(2) 决策信心的不同。
研究发现, 当个体对自己的决策有足够把握时,会将自己的判断知觉为比他人的判断更准确。
如果决策信心足够强,被试通常会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不太容易遵从别人的意见。
如果信心不足,被试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决策,而 反对性的群体信息反过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决策信心。
在人们认为自己高度可信的情况下,高度可信的错误信息的影响就较小,在实验二中,由于心理旋转任务有确定的答案,且任务较容易。
高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判断较有信心 ,他们不会在意外界的反对信息,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相比之下, 低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面对高可信度信息时,对自己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因此两个群体表现出不同的从众行为。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得到以下几个研究结论:
(1) 批判性思维倾向对规范化从众的影响更大 。低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在规范化情境中从众倾向更强,在信息化情境中没有这种现象。
(2) 比起低可信度反馈信息,个体面临高可信度反馈信息时的从众倾向更强。
(3)与低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相比,高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面临群体压力和高可信度反馈信息双重压力时的规范化从众倾向更弱。
创新与不足
(1)问题提出较新颖, 关注到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以往研究很少关注批判性思维倾向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机制更为鲜见。
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的决策模型,探索了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不同从众行为的影响机制, 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人类的从众行为。
(2) 研究结果有创新。
以往研究普遍认为, 个体在面临群体压力时选择从众,这不利于群体客观决策和创新想法的产生,阻碍群体发展。
但从研究结果来看, 在相同情况下,高批判性思维倾向者的从众程度不高 ,在高可信度参考信息条件下,也不会轻易随大流。
(3) 实践价值高。
高批判性思维倾向者不会轻易从众,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选用更多的高批判性思维倾向者;群体决策过程中,可以更多采纳高批判性思维倾向个体的意见或建议。
研究探索了批判性思维倾向和信息来源可信度对信息化从众和规范化从众的影响机制,为从新的角度理解从众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但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研究仍有完善的空间。
(1) 研究对象的局限。
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山西某高校大一大二本科生,大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成年人。
但由于在校学生具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和在职人员或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心理仍具有一定的区别,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其他领域的被试作为研究对象。
另外, 被试的性别差异也许在日后的研究中进行平衡。
(2)研究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 可利用脑电或磁共振技术进一步研究从众的动态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从众行为涉及到认知冲突等脑机制。
该实验如果利用脑电方法采集数据,分析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从众行为的脑机制,可以有效理解批判性思维倾向对不同情境下从众行为的动态过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