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淄博烧烤”出圈,不少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到山东淄博撸串。为此,淄博特地开通“烧烤专列”,高铁上的“文旅大餐”被赞“诚意满满”。
这正是旅游市场持续回暖的生动缩影。据报道,今年3月以来,多地纷纷开行旅游专列,流动的中国更具“烟火气”:珠三角地区开出今年首趟高铁旅游专列、奔赴大湾区的环西部火车游在甘肃启程……在春山可望、繁花似锦的季节,一辆辆列车纵横穿越,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旅游专列听起来很新鲜,但旅游和列车的渊源其实很深:1841年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团体旅游,就被视为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时至今日,旅游专列在国内已蔚然成风,它通常由旅行社委派专业人员制定旅游线路、行程及旅游计划,再向铁路主管专列审批部门申请车次。不同于站点固定的普通列车,旅游专列连接多个代表性景点,主打“一线多游”“快进慢游”。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另一则热搜——“特种兵式旅游”:一天速刷十几个景点、日行8万步,时间紧、景点多、花费少的高强度旅游,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兴起。两起新闻看似关联不大,其所指向的旅游中的“快”与“慢”,却值得思考。
在笔者看来,某种程度上,二者殊途同归。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特种兵式旅游”被诟病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快节奏中敢想敢干、高强度中主动探索,又何尝不是旅游的另一种积极面相?而旅游专列恰恰突出一个“慢”字,“赶路”的时间又几乎被完全压缩,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都在追求“在路上”式的浪漫和旅游“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对抗生活的庸常,去哪儿反而没那么重要,出发本身就是旅行。正如有游客表示,在“移动的城堡”看沿途风景,哪怕不下火车,也是一件快事。
旅游求“快”也好,求“慢”也罢,意义是开放的,旅游市场的想象空间很广阔,关键在于适销对路、以人为本。从现实来看,时间安排灵活、喜欢慢节奏的中老年群体,对旅游专列更为青睐,为此,有的专列配备了全程跟团的随车医生,其服务意识值得点赞。相关单位不妨进一步明晰受众定位,争取更多年轻客源,如可推出更短的专列行程、引入剧本杀等新型社交元素、把沉浸感做实做足,如不久前深受追捧的“熊猫专列”,就是精准把握到了“萌点”。
事实上,在这方面,“特种兵旅游”的爆火也不无启示:虽不必提倡和鼓励,但年轻人崇尚“说走就走”和个性化的“新玩法”,却是一个越发可见的事实。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因需而变,甚至列车票价也可考虑给予适当的优惠。
据统计,预计202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在此背景下让旅游提档升级,旅游专列在产品运营上的“算法”值得我们借鉴:用户体验做“加法”,出行痛点做“减法”,交旅融合做“乘法”,找准供需“公约数”。(高维)
标签: